这是一篇关于我自己的闲聊,开门见山吧。

原因

Case 1 线下聊天

线下聊天对我来说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过于即时,且若想让我好好说话,可能需要腾出时间思考,较为不方便。虽然有时候真正聊天时无感,但会后知后觉地发现一些不应当的行为。

我有可能 :

  1. 不能马上理解对面的意思或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应对。
  2. 如果我想聊这个话题,我有可能疯狂输出,把握不好度。
  3. 发言语言组织奇怪,需要二次纠正解释。
  4. 畏惧眼神和面对面交流。

招致的后果包括但不限于:

  1. 透露不该透露的事情
  2. 回复不得体(夸大/令人感到奇怪/费解)
  3. 一些话题上显得过于招摇显摆
  4. 东看西看,动来动去

通常,这会引起一些尴尬,或者需要更多的解释。对我来说是一种不便。虽然我后来会意识到问题,但是一直无法改正,只能解释以让别人理解。因此非必要不社交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Case 2 看客

我非常不喜欢有人看着我做事情。一旦有人在我旁边看着我做事情,我会感觉到非常不舒服。在我干活或者从事一些需要投入注意力的场景下,人们就像一种气场,一旦出现在附近,无论他们是否真正看着我,我身子都会感觉扰动,就觉得胸闷闷的不舒服,有种“畏惧”的感觉。

然而,公共场合的陌生人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因为“陌生人关注到我,并主动与我产生社交”与”我在专注做事情“两个事情我没有同时遇到过。

当然我在这件事情上,一码归一码。**不是“人”让我感觉不舒服,而是“人出现在我不喜欢他们出现的时机”这件事情让我感觉不舒服。因此,我不会向对方输出情绪,也不会因此讨厌一个人。**我不希望对方因为知道我不舒服而感到自责。当产生交流沟通时,我仍然保持正常态度和语气。我的不舒适很纯粹,仅仅只是不舒适而已,不牵扯到具体人。

Case 3 礼仪

我曾遇到过这些事情:

那个同学,请不要再动你的手指了,这样是对我的不尊重。

你应该知道这种场合下,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不要自以为是,这样会让别人感觉不好。

虽然不是经常遇到(也有可能因为我当前所处环境下大家都相对包容),但的确会有。很多时候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种场合不能这样做;或者事后回想才发现,这样不合适。有些情况是对方要求过于奇怪,有些情况则是我不懂这些奇妙的礼仪。无论如何,可能是我矫情,但我觉得这很麻烦。有些“礼貌”的行为甚至会让我觉得很尴尬,“为什么要这样子才行“。

呃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我不礼貌,至少“谢谢”,和语气尊重,在我这不构成问题。只是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我没有感触。

Case 4 仪容仪表

是的,这只是因为我懒得折腾。虽然我主观上对这个东西持“又昔” (“对"和"错"这两个字各取一半,表矛盾)的态度,觉得打扮不好我有点不顺心不好看,又觉得无所谓反正怎么打扮我就长那样。但是最终行动反馈的结果是,确实懒得折腾。

Case 5 “社恐"与"社恐”

走在人多的公共场所,如果是图书馆或者类似的地方,我比较担心自己打扰到别人。如果是在商场,餐厅这些地方,我害怕有人注意到我。

至于原因,大概就是一些我明明知道无所谓的事情。比如,“旁边有一群人在笑诶,是不是在笑我…”,“ta看了我一眼,是不是我哪个地方没弄好”,“无意间和陌生人对视了,对方会不会觉得我很奇怪”。

其实我知道这些不过是无稽之谈,就哪怕真的有,也不会怎么样,我们并不认识。但我无可避免地感到尴尬与难受。

但是,如果有熟人陪我,又会呈现另一种场景:对周围环境完全不在乎,和朋友该说什么就说什么。 以及,我和陌生服务员等之间交流并不存在任何障碍。

此即“社恐”(社交恐惧)与“社恐”(社交恐怖分子)。

Case 6 人际关系处理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如果两者关系较为友好,应当常联系。但我除非看到东西想分享,或者没有任何其他事情可以做,否则我通常不会主动找人聊天唠嗑。聊天也基本都是文字。

这导致,与我关系较好的朋友,对方就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不联系/不主动联系。我通常需要去主动处理这些事情,耗费一些精力。

当然目前倒是不存在这方面麻烦,毕竟大家经常会有东西进行分享,多少会聊聊。

不过,我还是不喜欢实时语音形式的闲聊。

其他

影响基本上就是喜欢“一个人独处”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影响都是相对而言的,事实通常是两种颜色的交叉。

  • 好处:安全,稳定,节能,舒适,高效
  • 坏处:
    1. 错失一些资源
    2. 易被误解 我的出发点很纯粹,只是不擅长实时交流或不喜欢被打扰,但如果不沟通,我的想法可能不被理解,最终可能会被留下坏印象。
    3. 自我沉溺的风险 独处太久,会不自觉陷入自我回旋的思维空间里。如果当下情绪不太好,可能就会陷入对自我、对他人的过度分析。

无论如何,权衡利弊,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并尽可能予以他人尊重。先写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