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继原生 Debian 之后,博主最终选择了飞牛 OS 这个在近期新兴的免费国产 NAS 系统。用 NAS 这么久,感觉现在是时候做一个小记录啦!让我们先从最初给 NAS 安装的群晖系统说起。
1. 所以我放弃了群晖
群晖作为老牌 NAS 厂商,其系统 DSM 的 NAS 基础功能确实非常完善,需要用到的东西都有。然而其系统毕竟不对第三方开放,对于博主的自组 NAS 来说,只能上黑群。
我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放弃了黑群体验。原因如下:
- 系统启动时间缓慢
在第三方设备安装 DSM 通常需要一个引导盘。虽然也有稍微复杂的办法可以将其整合到硬盘中,但本着便于维护的想法,且我的 NAS 主板上也有一个内置的 USB-A 接口,我还是采用了 U 盘引导的方案。我使用的 gxnas 博客编译的引导确实很便利,自动扫描硬件并自动写好了配置,基本上开箱即用。然而整个系统启动需要经过如下步骤:
|
|
由于博主的 U 盘性能一般,从按下开机键到启动 DSM 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数分钟。
- 兼容性问题 & “黑”的感觉不好
这也是放弃它的一大痛点。我主要遇到如下两个问题:
① qBittorrent 高负载下载时,极小概率,设备会从局域网下线,但系统正常工作(根据日志判断)。
② WebUI 的关机不能实际关闭设备电源
其中 ① 对我而言是不能忍受的。我无法预知设备什么时候会突然出现问题,而且由于群晖系统特性,在网络下线后,你无法外接显示器进行终端操作诊断(显示器画面在引导结束后就不更新了),整个系统俨然如一个黑箱。
而 ② 则又是一个在无法物理接触机器的时候带来不便的地方。
其他的诸如硬盘休眠,DSM 系统内置的一些和群晖官方硬件交互的服务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就不谈了。毕竟是为官方硬件定制的系统,需要什么功能还得按机型下载系统包,尽管有终端,整个系统依然有多方面的限制,让我感到不够自由,许多小问题解决起来也不够透明。
- 用起来不够轻快 & 不喜欢的系统策略
群晖系统看起来更“企业级”:把系统本体 到处下崽 在每个硬盘分区前面都安装一遍,哪块硬盘坏了其他还能直接顶替上。在可用性上,这当然是好的。但我对硬盘分区有一些“洁癖”,不喜欢分区表乱糟糟。
再者是,我作为垃圾佬,用着 Intel Celeron N3150 CPU 和 4GB DDR3L 1600MHz 内存,如果还启动到机械硬盘上的群晖系统,流畅性肯定是大打折扣。一直用下来,访问群晖的 Web 界面总给我一种慢慢的感觉,不够爽快。
那还是换吧!
2. OOOOMMMMMVVVV…
换掉群晖后,短暂用了下 OpenMediaVault。嗯…首先系统安装的时候需要联网下载档案,我没有在路由器上挂代理也不想,这使得安装缓慢。尽管在下载了一部分数据之后有让选择镜像源和提供代理设置,但你为什么不在第一次开始联网获取数据的时候就让我设置,非要慢速获取一点再让我设置啊啊啊啊(恼火)
坐和放宽后,下完,成功登入系统了。随后发现 OMV 的 WebUI 每次应用一项配置都需要等待相当久的时间。这个情况似乎因设备而异,但至少在我这台设备上,每次作出修改都需要等待至少15秒,通常在30秒-1分钟左右,狠狠阻塞了我这个单线程生物的进程 使我感到不快。
查询 Reddit 后,发现似乎是 OMV 做出改动后要重启对应的服务(OMV 本身的服务),疑似这个重启过程异常缓慢。我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探究,毕竟本身这个系统也比较简单粗暴(指配置起来更接近原生 Linux),还是基于 Debian,为什么我还要忍受这个缓慢,和 UI 的局限性?
那算了,直接上我们伟大的 通用操作系统 Debian 吧!
3. 自由的 Debian
是的,Debian 太自由了!纯粹的终端,极致低的占用,完全可自配置的 config,通用的操作系统,无需再容忍糟糕的兼容性问题,与 WebUI 的处处受限和割裂,简直是赛博簧片。需要什么就安装什么,想改什么就改什么,对所有的程序都有着完全的控制权,简单高效。
使用起来,可以说是相当的爽….吗?
使用门槛倒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愿意学习,用起来确实如上所说,很舒服。但主要的痛点是,在日常的易用性上还是差点意思。
NAS 一定要便于访问文件✍✍✍
受限于我 NAS 设备羸弱的性能,我只将其作为存储和下载服务器使用。其他主机上的服务可以通过 NFS 使用 NAS 硬盘,然而我却不能以相对直观的方式访问和分享硬盘上的文件。
有人会说,怎么不直观了?Samba 可以映射网络驱动器,利用各种文件分享协议,不是和在 PC 上用本地磁盘一样吗?
你说得对,但是文件分享协议是一款“工具”,而不是“产品”。Samba、FTP、WebDAV 等协议确实功能强大,但要实现良好的体验,需要有产品支撑。在 PC 上可以是 Windows 操作系统,可我的朋友和我的移动设备发出了尖锐的爆鸣声。我不会把这些协议开放给公网,因为这无异于上街裸奔;我的移动设备也没有合适的软件去使用它们,更何况我不会随时随地开着虚拟组网软件,更不用提偶尔怎么让朋友访问我分享的文件了。
像 SFTP 之类的…虽然有 UI 实现(移动端的 ServerBox ),但大多比较简单,用起来总还是不够优雅。
你也不想让别人知道,你访问一个文件,还要连接打开一个什么黑框框到处乱敲吧(;´д`)ゞ
那 AList,Cloudreve,NextCloud 呢?
嘿,列表程序看文件确实挺酷的!但是如果我需要单独创建分享链接给某个人,可能会有些不方便,毕竟它直接呈现目录结构。在文件操作上,操作逻辑也有点不符合直觉。
至于一些云盘软件,其实不适合我对 NAS 的使用需求。Cloudreve 在文件系统之上再抽象了一个“对象存储式”的存储结构,用于方便“私有云盘”的管理,但我没有那么高的需求。NextCloud 我没有试用过,但看起来比较庞大,有太多不需要的功能,可能也不适合我的垃圾 NAS。
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一个传统 NAS 系统一样的操作逻辑:文件呈现和文件系统一致,相对轻量,有够用的外链分享机制。
看了一圈,列表程序,私有云程序,一些 Web FileBrowser 实现似乎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直接拒绝。倒不如说,我需要的类型就是普通成品 NAS 系统会有的样子。
于是在用了两个月原生 Debian 之后…
飞牛 OS,启动!
这部分本来打算合在一起写,不过感觉这部分体验还得单独拆出来一个文章。那么,[2025.10] 飞牛 OS 初体验:公测一年余,基础细节仍有待打磨 见!(锐意撰写中,未发布文章)